人都是社會、乃至於整個環境連動之下的一環,再孤僻的人都逃離不了這個宿命。可是要怎麼表現「社會」?或是怎麼闡述人與社會之間的互動?這其實是相當困難的議題。
《爸媽不在家》作到了,每個人都被環境壓縮著。即使是主角,小小的生活與理想,一層層的,被環境、社會、家庭乃至於周邊的一切所影響著。以至於本片看似小男孩與外傭之間的故事,但實際上更多的是無可抵觸的處境,生命無法隨時掌控在自己手中的無助感。孩子是,父母是,外傭也是。
我想,這就是李安談的「深度」。
比起杜琪峰的《奪命金》──它大辣辣的告訴我們在貪婪之下的百態──,我不免覺得杜導寫的太過於露骨,該片角色的身不由己或者是因為自己,或者是因為他人,都有特定事件影響著。但在《爸媽不在家》中,社會是股隱而不顯的能量,推動整部片的進行。誰失業了,誰留在崗位,誰又體諒了誰,誰又厭惡或維護著誰。而這其中包括著許多的理解與諒解,人性中有小小的惡,小小的好奇,小小的壓力,小小的左顧右盼,小小的不服氣。什麼都小小的,都不大,都無法真正成為巨大的能量──人只能隨波逐流的存留其中,就像是在高浪中的船,為了舒適而變換姿勢,以成就小小的自己與當下。
「幹什麼!」這是媽媽最常講的話。即使去除掉環境,去除掉背景似的社會,在人與人之間,沒有誰可以真的能夠掌控誰。這部片看來顯明的權力關係,並無法真的有宰制力。這或許也是生命力的表徵,也是無奈的表徵。這兩件事或許是相輔相成的,擁有自我,但不僅是自我,因為每個人都有自我,就無法擁有絕對的權力。而自我與自我呢?常常有自我矛盾的聲音盈繞耳邊,卻無法真的壓抑住某個聲音下某種決定。在這部片當中,處處充滿了矛盾。
就像是父親不知道偷雞蛋是錯的嗎?但在盛怒之下,摔了兒子的電子雞,但沒有錢再買一只的情況之下,也只好偷廠內的蛋,孵化成雞,送給兒子當生日禮物。但在那一刻,他們口中吃著肯德雞;或後續口中吃著養大的雞卻望著外廊上剩餘的雞隻,看見的不僅是窘迫,更多的是衝突與荒謬──或者是從電子化退化成對生命的訴說與想像。沒有人想要回去過往,包括把房子賣掉,把車毀掉,卻只被逼迫著把記憶留在過往。這些終得在時代之下重來與毀滅。
揭示時代正在墜落。至少,當下是。
這部片不時的回應時代,回應家庭,回應自我。不帶惡意的。至於劇本之精確(我非常喜歡主角的同學與主角在廁所內的對話)、鏡頭之簡鍊,不再多說。噢,還有,女主角生產時粗糙的畫質,顯然(或刻意)是用家庭攝影機拍的(或後製成那種質感)。很真實,很美,很感動。生活就此回歸成生活與記憶。此外,第一次聽到新加坡式的對話方式,覺得頗有趣。有時這種語言的變化,才是文化中最顯然的表現。
附一下這首歌好了,雖然不太搭,不過突然想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