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1349106619-1192178046_n  

 

文字不是來自你,而是透過你。

  嘿,文字很妙,它可以創造,也可以描述,但無法窮盡。自栩為創作者/讀者,我們只能把文字當成證據,創造/剖析角色的種種作為是否合理。而在十九世紀的小說當中,人物會喋喋不休的敘說自己的內心世界;在現代主義的作品當中,人物的內心世界也會明確的顯露於字裡行間;但在後現代主義的作品之中,人的語言無法完全傳達,想法也是,每個人都被蒙上了一層陰影,總有我們看不透的世界。
  這也是凱文總是抓不住露比的原因。在文學作品當中,就如同凱文在最後致辭時所言,「文字不是來自你,而是透過你」。對於作者而言,角色只要確立下來,作者與劇情就只能被角色拉著走,而沒有置喙的空間。所以我覺得這部電影很好玩的是露比講了她覺得她的狀態起伏不定,也只是因為凱文沒有給露比這個角色自由,給她足夠的空間,讓它成為完整而真實的角色。
  當然,紙上的角色與真實的人物尚有不同。
  紙上的角色就只存在於紙上,它無法真實的與作者/讀者對話;也就是說,即使它有自我的形象,但她畢竟是被詮釋者,同樣的一連串行為她可能有不同的出發點,以致即使是同一件事都可能基於不同的源由──也就是說,這些角色身上存在著許多可能性,有許多模糊不定的空間;但是作為活生生的人,對她本身而言,她的所思所想都有「標準答案」,而更退一步觀之,人自我認知的標準答案卻都還不一定是事實。到底何謂真實,並不是誰說了算,不像小說一樣,「作者已死」,任何的詮釋只要看似成理即可。
  當然,這部作品尚有滿足男性對女性的掌控與想像,或許女性對於男性也是吧,只是男性多半都直白的在性關係上著墨;但另一方面也討論到了人與人之間的距離以及尊重。或許對凱文來講,這段感情是痛徹心非,在最後才會願意放露比自由,但在這類作品當中,這並不是必然選項──我認為,對導演而言,這個舉動的宣示意味較高,畢竟在電影中並沒有表明為什麼凱文要放露比走,但在實際中人與人之間的關係,當應在適當時間放手,而對自己與彼此都好。再痛,這都是不得不的決定。
  嗯,最後,我很喜歡這部作品,只是有點太清新,太理想化;就也真的是像幻想一樣,沒有太多細節與深度,僅有的是直覺。也是吧,在很多情況當中,其實人不會想太多,主角也是,從來都不想探究,也不甚願意面對,所謂的真實。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周大口 的頭像
    周大口

    蹲在書架上的人質

    周大口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