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113429975  

 

  我沒看過畢飛宇的其它作品,但我覺得《推拿》不好。或許是畢飛宇太急於展現盲人世界的特殊性,敘述性的句子佔了累累篇幅;而炫爛的技巧又顯得畫蛇添足。或許是說書式的吧,天花亂墜的散亂空中,而支離破碎。如果你不知道我到底在說什麼,或許我舉例如前,也或許舉例如後:「怨是不可怕的,可怕的是積怨。積怨是翅牓。翅膀唯一能做的事情只有一個,張開來,朝著相反的方向振翅飛翔。」
  一看就知道,多了。不過不得不說,它是個令人想要往後翻的故事,每個人的生命都拉得長長的,追本溯源的說了一遍。
  我也覺得婁燁改拍的不好。且先不說我還沒喜歡過婁燁的作品(我也只看過《頤和園》與《浮城謎事》),但單就這部作品,我有點拿不準,我應有的標準為何?小說的字句一直在我心中冒出,但我當然知道改編的作品總有些取捨。而電影嘛,難以處理長篇小說──總然原著有好一些純為炫技的雜頁──,切割打磨使其更易融於電影本是必然。但有些切掉的脈絡在我心裡實在太強烈了,我反而覺得與其要硬塞不如不要出現。像羊肉事件,在小說裡化開的是兩位老板心中的結,但在電影中就像是事件中帶過了。而王大夫憑什麼對不住父母?沙老板吐血是為了什麼?金嫣跟泰來幾幕的空間想要些什麼,而哭過後呢?以上種種整個刪掉對電影有差嗎?本是多麼精彩的橋段變的不痛不癢,我瞅著也覺得有些可惜。
  見皮不見骨了吧這,更何況畢飛宇的骨本就沒有相當踏實。
  所以呢?婁燁想說什麼?旁白振振難免,印象未見卻也呈現了小說的某些樣貌,而如沒有那些解說明眼人也不見得能見其中梗概。但多了少了;裡邊有一段說命運是看不到的,盲人也看不到,所以盲人比明眼人更瞭解命運。是嗎?還是希臘神話中預言者必然是瞎子而致的文學比喻或有關於中國傳統中的什麼?此外,對於電影本身的提醒又是什麼?過不在手法,過在婁燁的濫。對於鏡頭的擺弄也是,柔焦鏡或許是說明小馬的惶恐,但依然多了。
  不過不可否認的是有些地方相當動人,如王大夫與小孔甫出場,我眼框就不禁覺的濕了。小馬一開始就將小孔壓在床上,舔其胸部而後的嬌嗔,其他人傻愣靜默著若有似無的知道些什麼,是本片最精彩的改編;而片中的兩張照片(我記得小說中沒有,但不太確定)相當動人,浮出水面而想被人看見的印記。
  其他呢?其他就沒有了。我很喜歡開頭的構想,把屬於字幕的名單念出來;但最後的演員名單聲隱了,可惜。演的既是一群盲者,讓他們真實的存在於其中更為重要。可惜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周大口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