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700-02(51)  

 

  讓我們設想個故事。這需要是犯罪小說,主角女性,要怎麼樣讓她經手很多別人的錢?銀行行員。理由呢?最簡單的慾望模式是愛情與性;更乖張一點就讓她結婚而外遇,對象最好小一點,差很多歲的姐弟戀還是有話題性的歧象。喔,老公在就有點麻煩,同事最好順便推一把但還是要有人發現,主管們最好也有點什麼讓整件事看起來順理成章或不具批判性──談的是人性,而不是對錯。
  湊起來就是《紙之月》。
  這部片很美但是很表面,所有的劇情都像是要成就女主角一般的推動,但每個人都沒有自己的性格,他們是很單純的角色,不像人。丈夫是為了映襯梨花的外遇、平林是為了給予梨花慾望的理由與狀態(年齡的差距也是一戳就破的仿造現實)、相川是為了讓梨花更正當化自己的作為、客戶以及外訪的工作是為了給梨花上下其手的可能以及部份劇情的揭露或推動。宮澤理惠就像是八手觀音一樣東接西撿的,收回因劇情所需的種種浮象而顯在臉上──梨花在這部片中一直都是接收者的角色,身旁的人如石而她如水,像是鑲嵌好的岸般塑形成河──卻很細膩的藉由臉部肌肉的撥弄讓整個角色立體起來。如果這部電影沒有宮澤理惠的精湛,幾近乏善可陳。
  女主角獎實至名歸。可比美的,是隅女士最後與梨花的對話以及欽羨盼望的神情。隅女士在大部份時間都是張撲克臉,相較於宮澤理惠的戲在於表情,飾演隅女士的小林聰美戲卻在聲音與眼神。睥睨的底下是伸不了手的慾望,揭發也是在安撫自己的不甘。這是唯一相當有立體感的角色,也靠演技自我證成。
  金錢的充盈的確給人幸福感。對於梨花來講是一戳即碎的虛幻,即使是為情為慾望轉換成自己的數字時還有著愛情以及罪孽將她的人生推離了真實。但這部片其實沒有批判,而梨花有罪的地方其實也不是她盜用公款,而是她還不出來──還錢了就好了嘛?從上到下都是這樣說的。幸福怎麼兌換?尤其是過去的幸福。只要一時燦爛的夠了嗎?故事似乎是這麼說的。或者是,將事跡敗露咎責的時間點在分手之後,或在信用卡已經因缺錢而不能使用之後,或許導演停下腳步來想一下,事件鑿痕就不會那麼理所當然的存在。
  呃其實我不喜歡她音樂下的方式,我稱之為「後告白現象」,日本近期的許多電影就像是華人世界的臥虎藏龍一樣,不斷的仿製卻失敗。導演下音樂的方式也是很告白的,包括慢鏡頭以及角色內心世界的戲謔化。寫實感佚失的手法是為了要讓觀眾更能直視其中的荒謬或內心的深懼,也就是種強顏歡笑的感覺;但在本片中手法已成多餘。
  金玉其外敗絮其中,這是我對近期日本文學以及電影的粗感。這樣講極端了,但也就像是後臥虎藏龍一樣,底子不夠深厚那再華麗,又怎樣呢?

PS.潛逃到國外整個多餘。總覺得剪掉完全不會有影響吧。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周大口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