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人生的缺憾是什麼?對於劇中的兩個媽媽或各個老師,答案並不一樣;但是或許有人放棄,有人追尋,這些繫於怎麼面對自己生命中的苦痛。只是,這一切藉由一位媽媽對自己女兒的堅持,拉開了一切的序幕。

        潔美的女兒馬雅有閱讀障礙,無法好好的在普通的學校得到完善的教育;在輾轉之下,進入了全賓州最惡名昭彰的學校──史密斯小學。亦因如此,潔美對於女兒遭受的對待極度不滿,慢慢說服另外一位需要的老師,一起改變學校,走過相當困難的程序,達到改革學校的門票。

        要不是說是「真人真事改編」,這個故事就像童話般不真實,因為一切看來太不可思議。剛好有那麼一位為女兒盡心付出的家長,勇於出面趕整個行程;剛好有一位充滿理想並充滿鼓動能力的老師,說服同事放棄應有的權利,給孩子更好的教育;剛好有一位倦怠不得不依循程序的賓州教育理事會長,有權提供他的權勢幫助整個案件的推動;剛好該位老師很會教,讓理事長看見困難重重的申請案中,有一絲絲的可能性;又剛好理事長要退休,所以如果無法在短期內完成,可能案件就會隨著她的下台而無限延宕;剛好潔美長的很漂亮,可以「色誘」校內某位不表態的老師;剛好學校近十年的不及格,給教育體制的變更帶來一絲的翻轉可能性。

        但是,這些剛好,都基於潔美與老師諾娜的努力,再怎麼說,機會給準備好的人,如果沒有這些努力,剛好也只能幻為雲煙。不過,在其中努力的其實不只潔美,還有他們的對頭──當然不是學校停滯不前的老師,雖然這些角色都給改革派的極大的壓力──而是代表著老師權益的工會。工會是最能保障老師生存的組織,但亦不可避免的讓老師無法發揮所長教學,包括讓老師在課後依照意願給予學生適當的課後輔導。

        但是老師也是人,這種創造新學校的方式,會讓他們丟掉參加工會的權利。在筆者看來這點相當吊詭,創造新學校與脫離工會兩者之間的關係是什麼?或者是創造新的教學方式與工會之間的關係又是什麼?在電影中並未見合理的交待,呈現的只是潔美想要讓孩子不顧工會的指示,讓老師「得以」留下來為學生參加課後輔導而已。至此,創立新學校的想法,與脫離工會,似乎並沒有直接的關係。此外,潔美發動活動的另一個動力是想要幫孩子換老師,因為老師的能力與評價讓她覺得相當擔心。於此,除了達到「潔美私心」之外,似乎難以建立新學校與脫離工會的連結。但此也不能有效的呈現眾老師想要改變的可能性;頂多只能知道,因為史密斯小學的學生素質問題,讓校長要求老師多放水等等。在筆者看來,整個故事的連結都太過於薄弱,有太多的背景都沒有建立的相當完善,讓整部片的格局大量縮減,使可能可以討論的議題因缺乏根據而無從討論起。當然,或許問題是出自於對該體制的不瞭解,但或者這也應該在電影中約略點出,否則任一不瞭解的觀眾應該都會一頭霧水的看待裡面所探討的議題。

        依此,筆者認為很可惜的是,一部可能充滿能量的片子,因為太把焦點放在「抗爭」而不是整個教育制度與社會體制的反省,讓片子無法建立可以達到的高度與厚度。

        另一方面,諾娜的兒子也有學習障礙,這可能是相當重要的線,但是它就像是極度配角性的存在,看不出在整部片中的重要性在哪。依此,就會讓人覺得花了過多的篇幅講述無關整體旨意的支線,或者是可以詳加利用的支線卻沒有好好的使用。

        不過單純以「抗爭」為主軸,的確從一開始馬雅念story這個詞時,就可以看到裡面的戰鬥因素:掙扎而無可抵禦,這象徵著教育體制的絕望。包括後來因為母親的行動被老師冷潮熱諷以及不合理的懲罰,雖然一方面不禁讓人想著,如果失敗了真的墜落的是馬雅,本已處於弱勢,後更顯不堪。要不是潔美與諾拉在其中堅強的面對所有站在他們對面的人,包括馬雅,潔美的動力──這場戰鬥幾是必輸無疑。

        但是,真正的困難,筆者相信是在創校之後。之後的馬雅是否有得到更好的對待?或者更進一步的,得到更好的對待之後,是否能夠學習到應有的學問與技能?在筆者看來,電影沒有演出的後續,才是潔美跟馬雅所需要面對的最大課題。這部電影沒有happy ending,散落一地的尚是筆者無可避免的擔憂。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周大口 的頭像
    周大口

    蹲在書架上的人質

    周大口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