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我也明白,她之所以會請求我「不要忘記我」的原因了。當然直子是知道的。
她知道在我心中有關她的記憶總有一天會逐漸淡化下去。
因此她才不得不那樣要求我。
「請你永遠不要忘記我。記得我曾經存在過。」
──村上春樹,《挪威的森林》
這部片交織著情感的堆疊與衝突,相當觸動人。
尤其是陸奕靜的演技,深遂卻也空泛的眼神透露出內心的淒寂。孩子已逝,但她感受到他如影隨形,並沒有安穩的上西方極樂世界。那是她心中的空洞,卻也最實在,在妻子的心中如潛伏的獸,隨伺呼吸卻不見身影。
而丈夫也活在孩子過世的旋渦當中。而他的金錢與社會成就卻抵禦不了家庭的崩壞,也無法贏得妻子的敬重。酒後,他說出了在酒店或社會上有許多女子意欲靠近他,但他全推卻了,一心只守著妻子,但妻子不願多看自己一眼的苦痛。
在這背景之下,妻子尋求宗教的慰藉,並且仁波切來家裡送孩子最後一程。未料的是,仁波切為剛出獄而藉宗教詐財的郭因。在許多鏡頭中,郭因漸漸的替逝去的孩子圓這個家,並感受且想像著成為孩子家中一員的意味;而郭因自小便無家庭,他對家庭也有相當的眷戀與期許。「你既然有家為什麼要跑出來?」他笑著問他的小弟。
他不懂呀,但他生命中,有很照顧他的大哥,他們一起偷搶拐騙。他的眼神與態度是景仰與順從,但更多的是信賴與親情。一起生活的畫面交插穿次,或許不斷的盈繞於郭因的腦海中吧。
只是郭因因湊錢幫深愛的女子贖身,而偷大哥的錢。大哥震怒,但無論是當下的心情與後來的追索,其實並不全然是責怪,更多的是兩人情感間的破滅,與意欲回到過去的心。或有報復吧,其實看來,他們還是深深的關心彼此。
而在戲的最後,丈夫確知郭因為假的仁波切。但眼見妻子因郭因的逃跑而悵然所失,她並不相信他是假冒的事實。故,他願意不計前嫌,再請仁波切回來,行最後的儀式。而這時,大哥也被小弟誤殺,口中念著悼念經文的郭因,也在悼念自己唯一的親人與過往。
整個看下來,這部片討論的其實並不是信仰,而是金錢與感情之間的關係。丈夫為家庭賺錢而離鄉背景、妻子鄙視丈夫只會賺錢但仍用他賺的錢彌補自己的傷口、要不是為了騙錢,郭因怎麼會深入這個家庭看見它的苦痛與思念、而要不是金錢,他與大哥之間怎麼又會決裂?
至於信仰與片頭的光,就交給往復的海水沖蝕,在最後的真誠擁抱中,交付內心最深層的想望吧。原來你還在,套用《挪威的森林》所言:「死亡,只是生的另一種形式。」如是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