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這部片的英文片名叫《The Girl》,中文翻成《被遺忘的女孩》。筆者不喜歡這個翻譯,女孩從頭到尾都沒有「被遺忘」,只是被執意要去非洲救援更多孩子的父母留在家中,由姑姑照顧。

        姑姑還很年輕,把女孩帶進了情竇的世界;不管是party、邀請女孩喜歡的男生到家中來、與女孩說起自己喜歡的男生等等。到後來,女孩以剪貼的方式,冒用姑姑的身份,向姑姑喜歡的男生表達她想要跟他一起出遊的信件;也和她自己喜歡的男生淡淡的交流。

        姑姑隨著男友離去了,女孩一個人住在家裡,打裡家中的大小事務,並造朋友的父親,姑姑總是不在家出外買東西的謊言。女孩也像待飛的蝴蝶,慢慢的鑽出蝶蛹;她把姑姑男友的照片盯在牆上、關注著女孩子將會發育的胸部、不經意牽起喜歡男孩的手、默默的聽朋友談論性議題、共犯卻又不可逃脫的讓朋友與她姐姐脫了男孩的褲子讓他們嘲笑男孩的性器、與男孩玩樂的過程將男孩推落以致於受傷(於此幕,導演並未言明男孩的狀況,只看到救護車將他抬上擔架,這個舉動充滿了各種可能性。另外,導演在男孩摔下之際給女孩深刻的特色,那一幕相當動人,但是也放了過於悲戚的音樂。筆者一直認為,音樂是電影的潛波,它很重要,但不應該被意識到。該次音樂的播放讓筆者感到可能有什麼重要事件的發生,但終了又真的沒什麼,讓筆者覺得有些濫用)──生命在成長的過程中,總是要受傷的。男孩就像祭品一般,替代著女孩,也間接造成女孩心中的愧疚。心中的洞隨著男生的受傷慢慢拓大,女孩半放逐著自己,潛入自我的深層世界。題外話,筆者不甚清楚九歲半的女孩會用什麼方式表達自己的空洞,唯筆者不免思考導演讓女孩放逐自己的意象,是否過度高估孩子的生命表現?

        筆者並不知道。只是,直到最後,父母回國了,家裡井然有序,而女孩跟姑姑都在家,一一的出現在父母面前。這與前面的放逐顯見對比,讓筆者有種粉飾太平的想法;女孩的成長,在自身體內慢慢茁壯,不為人知的茁壯。

        電影末了,女孩跳下了一直不敢的跳水台,浮出水面轉過身時,看到男孩自抬上救護車後首次出現──只是摔斷了腿,拄著拐杖與女孩揮手。女孩,笑開了。

        她其中的成長、迷惘與傷痛,還是沒人看見。女孩沒有被遺忘,只是沒人察覺隱然的成長痕跡罷了。

 

PS:這部片值得推薦,但其實有點悶,要睡飽再去。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周大口 的頭像
    周大口

    蹲在書架上的人質

    周大口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